米的種類

米的種類主要分為較長形稱為「在來米」的「秈稻」,以及體形較圓又稱「蓬萊米」的「稉稻」,依照澱粉鏈的差異,支鏈澱粉比例高達97%的米,就是拿來作年糕的「糯米」,一般食用米則是支鏈與直鏈澱粉混合的食用米,而直鏈澱粉高達97%的米,就是拿來作蘿蔔糕的「在來米」。秈稻與稉稻都有全糯性的米,而在來米僅有在秈稻中存在。

白米種類.png

了解白米的雜質

米的品質除了栽培環境及管理的影響外,儲存及碾製也是影響品質的很大因子,台灣白米分為三等,其中水分含達需低於14.5%,其他雜質包含夾雜物、稻穀、糙米、熱損害粒、被害粒、異型粒、碎粒、白粉質粒等,一等米要求在12.2%,二等米25.5%,三等米40%,雜質來源說明如下:

    1. 白粉質粒的來源主要來自兩個部分:
      1. 一是稻米生長後期的氣候、營養、採收適期與否等因素,造成澱粉轉換異常都會造成「白肚」現象,這是天然形成,並不影響白米的口感。
      2. 二是儲存過久的米,表層澱粉崩解容易脫落的狀況,所以才會產生白粒,這類的米如果用力搓洗,洗米水會很快變白,碎粒也會變多,所以選擇鮮採的當季新米,品質都是可以確保的。
    2. 「碎粒」的問題,主要影響原因有二:
      1. 一可能是稻米烘得太乾,或者儲存時間過久造成稻穀過乾,或澱粉崩解米粒易斷
      2. 二為碾米設備老舊,無法作精確的篩選。以目前業界使用的中大型新式碾米設備,都有能力精確篩選,因「碾率」會影響成本,有些業者仍會故意留下瑕疵,只要在規定範圍內就好。
    3. 異型粒:是指不同品種的米粒,例如稉米混到秈米、紅米、糯米等顏色、形狀不同的米。
    4. 被害粒:是指稻穀在田間或儲存期間即受到病蟲危害,造成米粒顏色異常的現象,若是日間造成,通常沒有篩選到,在安全上也無疑慮,若發生在倉儲期間恐怕就有安全的疑慮。
    5. 熱損害粒:因微生物性熱損害造成米粒變黃,也就是在稻穀收成乾燥前或倉儲期間有異常發酵狀況所造成。常發生在雨季搶收時來不及乾燥,或者穀倉進水等因素。
    6. 糙米:即未碾製完全的糙米粒
    7. 稻穀:即未碾製之稻穀。
    8. 夾雜物:例如石頭、雜草、稻殻等

白米雜粒.png

有規範就有空間

白米的品質容許的雜質率有明確的數值,由於稻穀的品質會因為產區、氣候、農民等因素,常造成稻穀品質差異,若是運用精密設備作稻米篩選,不管品質差異多大,最終的結果可以達到一樣的品質,可是不同稻穀的碾率及良率,就會差很多,聰明的業者可以利用雜質率的容許空間,讓品質不好的低價稻穀,適量的與好的稻穀混合,達到規定的等級標準,當然也有調整不當,變成不小心賺更多的等級外規格。

 

好的生產者需要聰明的消費者

稻穀依照栽培方式、期別、品種、品質、來源有不同的原料價格,加工後也會因級別、包裝方式而有不同的成本,小包裝米的標示一直都有嚴格的管控,也是在市面上經常有被抽驗的主要對象,加上包裝及物流成本也較高,所以小包裝米的單位價格,應該都比散裝米來得高,可是為何市面上還是存在廉價的小包裝米?「便宜一定有理由」,當消費者不了解產品差異性時,用價格判斷是人之常情,這也對於利用「資訊不對稱」賺錢的商家相當有利,但對於堅持生產好產品的生產者就相當吃虧,這就需要注重會自己吃的安全與品質的消費者,消費者願意用心了解食材,優秀的產品才會有出頭的時候。台灣除了宜蘭之外,幾乎所有稻米的產地都可生產兩期作,以今年民國107年為例,一期稻作已收成完畢,最新鮮的米就是107年第一期,那前季的米就不新鮮嗎?那也不見得,只要有稻米冷藏儲存設備的米商,仍可以保持稻米的鮮度,因此慎選廠商及品牌很重要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吃飯 包裝米 米食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igston9 的頭像
    wigston9

    食在好味部落格

    wigston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